【华辰影像】语境让照片更加丰满

2014年11月18日09:41  品图专栏  作者:华辰影像  
供图|华辰影像

文|新浪专栏 品图 杨云鬯

  老照片是非常珍贵的。这句话被说出来时,相信人们都会举双手赞成。那么,老照片为什么珍贵呢?这个问题似乎也不难回答。因为它们让我们“看见”了历史;因为它们很稀有。然而,仅凭这两点,是否能够真正囊括老照片的价值?我认为,老照片之所以珍贵,不仅仅是价格上的,更是“价值”上的一个问题。老照片的价值,更多在于社会、文化意义上。它让我们得以更加直观地窥视历史,形成认知。

  以杜修贤为王洪文拍摄的标准照为例子来说吧。王洪文生于1935年,是文化大革命中“造反派”的骨干分子,位列“四人帮”一席,年龄最小。在诸多共和国伟人传记中,均有他被毛泽东“重点培养”的记录。在1973年的“十大”开幕式上,他代替毛泽东投票,更是成为了新中国最年轻的一位国家副主席。毛泽东去世以后,追悼会也由他来主持。

  杜修贤是著名的“红墙”摄影师。他1926年生于陕西米脂县,家庭贫困,年少时加入红军,辗转多年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,并于1960年起加入中南海摄影组,拍摄了大量周恩来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照片。期间,他曾于“文革”初期被下放到新疆铁列提克,经历生死考验。1969年,被周恩来重新召回。

  在顾保孜撰文的《红镜头——中南海摄影师眼中的国事风云》一书中,杜修贤以第一人称的视角,回忆了他拍摄王洪文标准照的始末:

  1976年9月22日,毛泽东追悼会结束。杜修贤在晚上八九点时被王洪文叫到人民大会堂,拍摄毛泽东遗体的资料照片。由于毛泽东的遗体被保存在无氧房间,杜修贤只能戴上了氧气面罩,冒着生命危险独自进入真空空间进行拍摄。王洪文大概被杜修贤敢于冒险、极其敬业的行为所感动。10月2日上午,他被王洪文传唤拍摄标准照片。

  在当上副主席后,王洪文对于拍摄标准照的事情并不热心,甚至采取逃避的态度。此前四次,杜修贤有意为他拍摄资料照片,均遭到了回绝,遂不再提起。因此,与王洪文见面后,得知他当场便要拍摄自己的标准照,杜修贤感到非常诧异。他既没有像样的摄影器材方面的准备,当天的天气也并不适合拍照。更重要的是,长期在中南海的经验让杜修贤感觉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。

  杜修贤非常疑惑:为什么毛主席的追悼会刚开完,王洪文就急着拍自己的标准照?他便问王洪文要照片是否有急用,不料王洪文的回答更加让他吃惊:“开追悼会用!”杜修贤硬着头皮,在当天光线和器材的限制下,用四分之一秒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,这“几乎是快门档次里最慢的瞬间了,按快门时人的手很难能够端得纹丝不动,稳如泰山。只要有一丝摆动,照片就虚了。等将王洪文的半身照片拍完,我(杜修贤)的手臂已木然僵硬快没知觉了。”

  10月6日当夜,“四人帮”被粉碎。杜修贤想起那句“开追悼会用”,才恍然大悟,那是王洪文“篡党夺权而不惜破釜沉舟的决心”。

  在此次华辰拍卖行秋拍预展中,我便看到了杜修贤为王洪文所拍摄的这张照片。顿时,我回想起了杜修贤那次惊心动魄的拍摄经历。照片中,王洪文坐在办公桌前,阅读着文件。照片对比度分明,色彩明丽。若不是了解这背后的故事,我怎么也无法对于这样一张看似普通的工作照心生感慨。然而,我必须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,我并不认为我已经通过一张老照片和它背后的故事看到了历史的“真实”。

  对于照片,我的一个基本看法是:照片的含义会随着观看语境的改变而改变。这并不需要什么高深晦涩的理论来进行论证,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家庭相册中找到这样一种体验。每隔数年,随着时间的流逝,我们的记忆被不断地刷新、重组。照片为我们搭起这样一座桥,让我们可以通往过去的时光。

  这样的体验让我们感慨万千。我们看到照片中的自己,自然能够回忆起很多亲身经历过的往事。照片是复制品,里面的我们和我们曾经相遇过的人们栩栩如生。照片带给我们的回忆那样真实,甚至比回忆更加真实而细腻,因为它们定格住取景框里的一切,哪怕是一些已经被我们遗忘了的琐碎细节。

  然而,这种“真实”的体验也给我们带来了观看照片时一种“阅读的危险”。我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,都下意识地相信照片是“真实”的(除开暗房控制和PS技术外),我们把这种观点投射在了一切的照片门类上,却并没有想过照片作为一种看似明晰,实则暧昧的媒介,该如何进行完整而严肃的阅读。

  照片需要语境才能够被解读。往俗了说,照片像是中药,而故事则是药引子,让药效发挥到极致。或许你曾诧异,为何罗伯特•弗兰克的《美国人》成为了一代经典?你是否看过美国“垮掉的一代”的文学巨星杰克•凯鲁亚克为《美国人》所作的序言?又是什么让森山大道、中平卓马等人失焦、粗粝、模糊的照片独树一帜?你又是否对日本战后的历史与艺术风格进行过基本的了解?

  11月16日,我在华辰拍卖行秋拍预展的现代艺术展厅走过时,听到最多的便是“为什么这幅作品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,却能卖如此高价”的问题。这个问题,在抛开当代艺术市场操作等因素后,其实便是一个语境缺失的问题。在一次时间太短的展览中,我们无法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。作者的思考、创作的意图、艺术史的脉络……太多的“不了解”让我们轻易地把肤浅的“价格”和实际的“价值”画上了等号。

  同样,杜修贤为王洪文拍摄的这一系列标准照,在不同时刻,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必然有着不一样的意义。也恰恰是这一点,让老照片更加值得玩味。历史究竟有没有“真相”,并不是一张照片能够告诉我们的。但它静静地躺在那里,触发我们想象的开关,这总不失为一件有趣的事情。

  参考文献:

  [1] 顾保孜撰文,杜修贤摄影,《红镜头——中南海摄影师眼中的国事风云》,红旗出版社,2013年

  [2] 李新芝,刘晴主编,《周恩来纪事》,中央文献出版社,2011年

  [3]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,《刘少奇传》,2008年

栏目编辑|马俊岩

  (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立场。)

   

文章关键词: 老照片 摄影 语境

   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
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,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。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,哪里是喀什老城,哪里是高台民居。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。

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,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。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。

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,如再不制止,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。

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“抓拍”—“摆拍”—“摆中抓”—“抓中摆”,在“S”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,不知对错。

1944 年长衡会战时,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,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,留在了湘阴。

热文排行